Saturday, January 27, 2007

訂07年目標前,先對06年目標作個sum up

上年訂下的目標
1. 繼續05年目標 (已忘記,haha)
2. 為自己寫一本 memoir (起步中,以韓國exchange 為題。)
3. 轉工 (已quit giordano,正準備投身media)
4. 重新認識身邊的人 (processing... 過程多采多姿)
5. GPA 過3 (成功)
6. 去EXCHANGE (已達到)

成功率﹕約七成 (不錯不錯)

07年目標

1. 做好DRP
2. 參加 Internship
3. Apply Anchor
4. 為自己寫一本 memoir (deadline: 6月底)
5. 重新認識身邊的人
6. love and growth
7. 去旅行

Wednesday, June 07, 2006

dreaming?

昨晚聽到的是夢、還是現實﹖
而,我所說的是夢囈、還是真話﹖

Sunday, June 04, 2006

334 final essay (我的紀念冊)

今個學期用得最多時間既一份功課。

屈指一數,埋首寫這篇文章已將近三個月,由決定題目、撰寫建議書到最後落筆寫這段時間有著很大的變化。原本的概念是藉參加補習社的經驗、運作去批評政府早前所提出的求學不是求分數這種教學文化。不過,寫著寫著,二十年來學習的片段也一幕幕浮現出來。作為香港教育制度下的製成品之一,感受特別多。拿著書本念口簧﹕有理冇理,書本內容硬啃﹔考試大過天﹕約二十年的學習生涯需要應付多次考試,學能測驗、會考、高考等,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才可以入讀大學,莘莘學子為了成績好,尋求不同方法﹕操練試題、參加補習等,對於我們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感受很多。不過,這種教育制度實在令人喘氣和不滿。故此將這文章的題目、內容稍為修改。本文將以《我的紀念冊》為題,目的是想記錄自己成長的經歷之餘, 抒發自己的苦悶氣外,亦透過自身的經驗對教育概念作出提問及質疑。


坐巴士回家時,突然聽到後坐的人看Roadshow 播放的廣告。在好奇心驅使下,我探頭看過究竟。原來是一間私營補習社在介紹新開辦會考、高考精讀班的廣告,教師們化成了古代美人和將軍,與學生一起勇取佳績,廣告令我想起我的學生生涯。

與名小學緣起緣滅

由幼稚園到大學,我都在香港教育制度之中成長,現在快將成為它的製成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我父母親的心願,他們希望我可以像親戚的子女一樣入讀名校,畢業後得到一份高薪厚職,在他們心目中,這就是理想人生。所以由幼稚園高班開始,就需要參加名小學的入學試。由於年紀小,又不知道什麼是面試,於是沒頭沒腦地答主考官問題。結果,我被名校拒諸門外,自此我便於屋邨小學度過我的小學生涯。小學和幼稚園不同,沒有唱遊,也不會唸詩,即使學校有勞作藝術,對我來說也是閒情逸緻,母親永遠要我做完功課,默寫生字背書後,到深夜才快手幫我做完,馬馬虎虎地,把材料剪貼起來就完成。藝術創作,對一個小孩和她的家庭來說,是親子一同受苦的勞役。家人從小跟我說,小學教育最重要的,當然是中英數社科健。

事實上,我很討厭上學。

起身返學喇﹗


每天七時,鬧鐘響了,爸爸就會入來叫我起床,我總是不願起身,試過也很多次因懶床被媽媽打屁股,淚流滿面地上學。小學生涯沒有遲到,也是歸功於我的父母,可是,我每天上學都沒有精神。可能我天生比人蠢,傍晚放學回家,做功課、背書、默寫都比人慢,到母親邊罵邊讀,到深夜才會休息,所以每晚不夠睡。個子小的我,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排隊上課下課。

在課堂,老師在黑板上寫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然後叫我們抄在筆記簿裡用來溫習用。在家中,我們要抄書、作文、做練習。背書、默書、測驗是每星期的指定動作,每日抄抄寫寫,已經佔去了大部份的時間,繁重的功課量實在令我喘不過氣來。更何況,一大堆功課之後還要花時間背書,和測驗﹖小學,實在是令我感到沉悶的時間。

老師知道我們不太喜歡背誦,會叫我們做一些較為有趣的活動來取代那些刻板的學習方式,例如將課文變成小故事,讓同學們扮演﹔編製一些活動工作紙或勞作代替做課後練習,或者上科學堂前要我們預先蒐集資科等。我的表演慾很強,很喜歡在同學面前講故事。老師亦稱讚我能夠將課文變得生動起來,令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那時候,我變得十分積極學習。講故事之前,我會在家中預備好,亦會做妥老師給我的工作紙。不過,這種模式很快就取消了,原因是有很多家長投訴這些活動「不設實際」,並希望增加小孩子的功課量,「量」和「質」是成正比。

母親自少很著重我的成績,她會不斷買補充練習給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課外練習冊比學校書本還要多。可是,我的成績總徘徊合格的邊緣,於是要我再加緊備課、做練習。「假期」這一詞沒有在我的字典裡出現過,就算是聖誕這些大節日,我都不能外出遊玩。我曾為此與母親吵架很多次,但她只會對我說﹕「成績差乜都冇得傾,讀書唔成將來就只可以去賣餅﹗」。不過,無論她再三打鬧恐嚇,我的成績從來也未因此提升。

賣餅哲學沒有發揮預期的激勵效果,至直我要準備學能測驗。對小學生而言,學能測驗是最辛苦的。它是九年免費教育中,第一次公開考試。五六年級的分數,再加學能試的成績,加起來就是中學派位的客觀標準了。準備學能試時,我愈來愈怕自己讀書不成,腦中閃起畢業後要去賣餅的片段。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的學能測驗的成績很緊張,因為學生的成績會直接影響校譽。故此學校規定,五年級開始就要預備學能測驗。每逢星期六上午,我們需要回校做模擬學能測驗。老師說多操練模擬試題,就能掌握到學能測驗的模式。從此,我遵照老師和母親的指示去溫書做模擬測驗,還記試卷當中的句子重組、邏輯分析等題目,每份試題很類似,看得多、做得多便知答案,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做模擬試題﹖

兩年來的操練就在一日的學能測驗裡全部運用出來。

補習乜東東?

記得讀中一時,老師原本挑選了我加入校際排球隊,但因母親的一句「浪費時間」而禁止我參加。原因是我升上中學後,她的工作壓力愈來愈大,而且沒時間幫我溫習,於是要我參加補習班。我對她的安排感到不滿,因為她常常在沒有詢問意見的情況下替我作決定。她永遠覺得她的決定是最好的決定,我並沒有反對的空間。

漸漸地,我變成了補習班常客。七年的學習生涯都要補習,香港所有補習模式我無所不知,由私人的、商場的、到大型補習中心我都參加過。補習社是我的第二家,跟補習老師相聚的時間,算起起來可能比爸媽還多。每天放學,我就會到補習社做功課、溫測驗、考試。其實補習社所學的內容,我在學校裡已經學過。我並不覺得在補習社有所得著。不過,母親讀書的時代並沒有補習班,不明白補習社在搞乜東東,三姑六婆七咀八舌,她們認為「補過就好」,總之「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連星期六日都要孩子參加什麼語文學習班,加強語文基礎。
其實,她們根本無打算親身體會這代學生的辛酸史。

在補習社裡,我結織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無獨有偶,我們都是「海軍鬥水兵」,永遠處於合格邊緣。大家坐在補習社的原因,都是因為要執行母親的命令,補習是一份滿足父母的差事。所以,我們每天都會意遲到十分鐘才上補習課室,下課後就到附近商場逛,得過且過就是我們自我保護的策略。況且,入大學對我來說仍然是很遙遠的事呢。

會考了

吃渴玩樂的日子隨著中三暑假結束而告一段落。有天我發現身邊同學的書包裡多一幾本叫「雞精書」的中文精讀。看見雞精書猶如聽見警鐘,提示我會考快到了。會考對中學生而言又是一大挑戰。它是香港學生的第二關,每間學校的會考班都會如臨大敵,在校園製造一種白色恐怖的氣氛,天天告訴同學:考得好,就可以升大學,找好工,人生的將來,食粥食飯就看今次了。

我和同學當然視之為金科玉律,而且驚得四出尋找考試秘方。有時跟他們到旺角逛街,發現四圍的大廈外牆和巴士車身都有大型補習社廣告。細看之下,補習社的廣告多不勝數,推銷手法更無所不用其極。有的列出A 科狀元的名單、有的以老師殺食的造型做生招牌。跟小型補習社不同,星級導師都在名牌大學畢業,又曾任職雞常書出版社編輯和公開試考官,他們對答題技巧、步驟、出題方式、計分標準都瞭如指掌。有雜誌刊登過名師歷屆「貼」中試題的圖表數據,又上電台電視台預測來年的出題趨勢。當時有位師姐對我說過,她會考中文科拿到A級成績,完全歸功於補習老師。於是我二話不說投向名師的懷抱了﹗

我的第一課

親身參加名師補習班的經驗,跟閱讀廣告可以是天壤之別的。當我第一次踏進補習社時,好像置身在一間模特兒公司一樣。詢問處旁邊刊登了名師的三圍、嗜好和學歷。經過精挑細選後,我決定報讀補習社裡最出名的英文導師Richard Kong 。Richard 個子高大、談吐得體、是名校出身,很受同學歡迎。他開辦的會考班長年爆滿。

我報讀的是常規班,每星期上一堂,但由於Richard 太受歡迎,補習社又遍佈港九新界,他分身不下,所以每個月只有一堂親身教授,其餘的就要看錄影帶了。進入課室之前,有職員在門口派發課堂筆記,同學都很期待名師的出現,後來Richard終於到了,全場一片歡呼聲。Richard第一句說話是﹕「你們坐在這裡,目的是以最短最快捷的時間取得考試秘笈、甚至奪A。而我就是來幫你們獲得最想要的東西。」他的說話就像靈丹妙藥,同學吃了,雙眼發光,並且充滿自信,心中拿A的火都冒出來了。

會考拿A?誰人不愛﹖補習社就是我們的明燈。現在考試講求策略﹕依足考試範圍、熟讀書,清楚考試制度,總之在試場上發揮短暫記憶,成績自然手到拿來。考試變成了遊戲,一個考記憶的遊戲,只要懂得玩,肯背書,就取到高分、好成績。它的出現,正正提供了學校不會教授的遊戲規則、貼士等過關策略,更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要,撫平了他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

母親常說﹕「社會是現實和殘酷的﹕沙紙值錢、文憑有價,工作上的技能和資歷雖然重要,但仍不及一張沙紙。要有好工、好出路就先要有好成績。」的確,打開求職版,大部份的工作都需要大學畢業生。香港的考試制度不是測試和評估學生對知識上的了解的方,而是一種拔精英的方法,考試分數的多少會判斷你適合什麼讀書環境及工作,它是個把人分類的工序,也是我們為將來鋪路的工具。

我們還是填鴨嗎﹖

經過大小考試戰役,我踏進大學之門了。

我讀的是文化研究系。與其他學系不同,沒有歷屆試題參考,也沒有教科;書。導師會用很生活化例子去解釋某些觀點和立場。在導修課裡,我需要和同學討論,寫論文的時候,沒有模擬答案,大部份功課需要自己找資料。剛入大學時,我感到很痛苦的,一直以來,學校機械式操練考試模式,創意、思考和分析方法卻甚少涉獵,腦袋好似很久也沒有拿出來用過。不過,我很喜歡這種新的學習模式,因為我需要時間去思考書寫策略、目的、方法,字字都是自己寫的,而非背墨出來。

考試雖然重要,不過人的思考能力和創作思維都不容忽視。近年很多人亦提倡「創意」一詞,我們討論無論什麼,都要跟創意有關﹕創意經濟、創意教學、創意文化。創意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政府因應潮流,也提出「創建教學新文化」的口號。早前在電視看到政府一系列廣告,重複提出「求學不是求分數」,家長應注重學生的創意,不應為考試而讀書。看到這廣告時,我感到很振奮,似乎政府開始改變考試主導的教育了,將來的學生可以不再以紙筆考試來評估學生的能力,而是透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作業等日常表現評分,我相信此舉能鼓勵學生學習。為了實踐教改的安排,學校開辦了不同的課外活動,例如親子旅行、舉辦興趣班,又增加了美勞課,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不再是填鴨了,學生不需要死記活背,忽略知識理解、推論的過程。不過,這廣告引起很多回響。批評者認為廣告會令學生變得「奉旨」懶散,沒有考試,學生有何動力學習?有時候,家長們實在很精神分裂。一方面要求學生有創作力,另一方面又嫌學校應付公開考試的操練不足,要求增加學習科目,簡直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而且,有時家長往往扭曲了教育和學習活動的原意。本來有些活動或課程慨念也不錯,例如學畫畫和彈鋼琴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但父母將某套生活方式和興趣加諸子女之上,令他們為滿足父母的期望而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另一方面,學校為了實踐創意教學而開辦了很多活動要同學參加。以學生的參與活動變成了收生標準。參加課外活動越多,就是多才多藝有能力的人。

香港學生需要什麼﹖

就上述而言,「死讀書、讀死書」來應付考試是不可行的,但另一方面創意思維的訓練又被人扭曲原意,那麼究竟應如何是處﹖香港學生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教育改革需要怎樣改善才可令學生、老師以及家長三方面都感到滿意﹖以人為本,究竟以誰人做標準﹖
我同意教育改革需要與時並進。不過,提出教育政策的人不是老師或學生,他們未必知道學生需要的是什麼,而且每個學生的能力並不一樣。為此,透過政策設計、執行,老師教學方法、培訓方面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作仔細分析,然後再找不同方案,而不是將創意教育變成統一的教學模式。
說到底,不是每個學生都對美術和音樂有興趣的。

創意教學的確是減輕了學生應付考試壓力,不過亦被家長演化成另一填鴨。其實,創意沒有一定的方程式,不同領域上有不同的創意表現。甚至在日常中的小事情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也可是訓練學生的創意思維的一種方法。要不斷思考,多運用想像力,並且不斷嘗試,與別人合作,創意思維才能慢慢培養出來。學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指定動作,而是更多的空間和自由發揮所長。另一方面,教改應為教師安排教學創新有關的培訓,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意。參觀科學館、文化博物館都是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的方法。透過作品的展出方式、出處以及場內的介紹可以令到同學加深了解當中的意義。不過作為老師除了是負責帶領同學去博物館的領隊外,還要是他們的導遊﹕參觀前作充份的準備,並對展覽的內容有所了解,然後可從旁協助,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以發揮他們的內在潛能。如有教師擁有創新思維和掌握教學創新,就能培育更多有創意的學生。教與學互相配合,才能以使香港的下一代更有能力去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機會。

Friday, June 02, 2006

Xanga 和Blog 其實係

NO DIFFERENCE
2個platform都是用來寫自己想寫的事


Monday, May 15, 2006

我和阿龔的baby

http://gracekung.blogspot.com



CITY CULTURE 功課,又是我倆produce 出來的baby.

Tuesday, April 25, 2006

很倦了

近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pessimistic。

不知道何時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增加了。

現在,只想放低身邊的事情,

走到海邊靜一靜。

Saturday, April 01, 2006

06年新目標 (中期報告)

1. exchange offer 對我來說是一大鼓舞,令我繼續努力向06年目標前進。
2. 很努力重新認識身邊的人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Counter Hit Counter